【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消费金融这个“金饽饽”从来不缺追逐者,今年尤其如此。

自年初以来,行业一改此前两年入局者寥寥的态势,先是1月份,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获批筹建,并在6月、8月相继开业。9月份遍地开花,重庆蚂蚁消费金融获批筹建,蚂蚁集团历时两年终于将消费金融牌照收入囊中;马上消费金融冲刺IPO,有望成为中国A股消费金融第一股;唯品富邦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同日获批筹建,为行业史上罕见。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目前还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酝酿筹建,预计这一行业扩张态势会在未来1~2年内持续。

日益趋严的行业准入为何如今“转了调”?随着更多头部企业入局,行业格局会否生变?

消费金融公司扩容提速

年内5家获批筹建

9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的两则批文将已处于话题顶端的消费金融公司,再次推高了一个台阶。

批文称,同意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筹建,筹建工作均应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其间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消息一出,引来不少市场人士感慨:“长期抗战组”终于迎来靴子落地。原因在于,唯品会、江苏银行对消费金融牌照筹谋已久。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底,江苏银行就曾预告,董事会通过了《关于江苏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议案》,而唯品会联手台湾富邦金控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则启动于2018年初,但此后的申请皆迟迟未有进展。

此次两家公司同日获批筹建,在消费金融行业历史上实属罕见,这意味着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将突破30家,其背后是新一波牌照批复浪潮。

据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等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3家获准开业,而2018年和2019年两年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仅有两家,行业诞生10年来拿到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也仅有20余家。

不仅如此,今年9月7日,重庆银保监局批复马上消费金融首次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的申请,发行规模不超过13.33亿股。一旦IPO闯关通过,中国A股将迎来消费金融第一股。

一改此前两年寥寥态势,缘何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设立不断?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勃发,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在经济内循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而消费金融对于刺激消费、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助力;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持续整治,使一些其他业态的消费信贷机构退出了市场,市场需求空间巨大。”于百程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过去一段时间“正门”收紧,致使一些无牌机构迅速抢占市场并发展壮大,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即将收官之年,打开正门填补“缺位”,释放鼓励持牌经营的信号,有利于引入实力玩家,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互联网巨头接连入局

加速态势或在未来两年持续

相较于银行等传统信贷机构和小贷公司等金融业态,消费金融公司算得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对比银行,它们凭借金融科技和场景创新,能够覆盖传统信贷覆盖不了的长尾人群,内部机制更加灵活;与此同时,能打破地方性银行业务限制,在全国展业。对比网络小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它们具有更高的杠杆率,一般而言小贷公司的杠杆率通常为2~3倍(即一般融资余额为净资产的2~3倍),而消费金融公司最高可至10倍,且可通过发行ABS、股东借款、同业拆借等多种方式融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

由此,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的含金量不言而喻。这也是众多银行和早已涉足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巨头“急于上车”的重要原因。

以蚂蚁集团为例,中泰证券在研报中分析指出,为了应对监管部门降杠杆率的要求,2017年12月18日,蚂蚁集团宣布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从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花呗和借呗2018年共发行了78只ABS产品,发行金额总计为1724.5亿元,存量为1715.25亿元,按照借呗和花呗的存量ABS规模与其目前注册资本估算,其融资杠杆率远超重庆金融办规定的小贷公司各类融资余额合计不超过公司资金净额2.3倍的杠杆限制。因此,2018年开始蚂蚁集团加速打造开放平台,将业务向金融机构开放。

兴业研究也在研报中表示,消费金融贷款业务在注册资本金的情况下,可以达到10倍杠杆,这对于需要利润增长支撑万亿估值的蚂蚁集团而言异常重要。

公告显示,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高达80亿元,将超越捷信消费金融(曾申请增资至80亿元,但至今未完成)成为我国注册资本金规模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

“蚂蚁消费金融最主要的应该是承接集团原有消费金融业务,短时间内不会挤压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但因为彼此客群有交叉,长期的影响在所难免。”于百程预计,未来将有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主体进入消费金融市场,设立加速态势预计会在1~2年内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份和9月份,分别有消息传出,建设银行、京东数科正计划筹建消费金融公司。巨头接连入局,是否将搅动行业一池春水,值得期待。

挑战与机遇并存

行业利率下行将成大势

互联网巨头入局、IPO首股将现,被视为互联网金融中“明日朝阳”的消费金融公司看上去很美,但挑战也如影随形。

近日,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法院、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针对四川锦程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两家机构与个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判决书中,均提及利息、罚息、复利、违约金以不超过同期LPR四倍为限。消息一出,市场皆惊,原因在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是否适用最高法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LPR的四倍”的调整,尚无政策定论,行业争议犹存。

“从长远来看,利率下降、让利于民并不只是民间借贷的事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重点也是小微和普惠人群,之前其业务依据的利率红线标准普遍为24%~36%,未来两者利率的接近或平衡是可以预料的,监管部门很可能会通过明文或者窗口指导的方式让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与民间借贷保持一致。一旦如此,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客群获取带来较大挑战,要么有更好的场景合作,要么有更强大的风控识别技术,方能适应新的定价规则。”于百程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则撰文表示,根据条文,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持牌金融机构,在放贷业务上不受民间借贷新规的利率限制。但为匹配民间借贷新规的利率规定,持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存在出台新规下调的可能。

事实上,即便今后法院支持持牌金融机构以24%的年化利率进行借贷,但考虑到民间借贷的利率被调低,为保证自身业务的竞争力,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在未来可能也将进行调整。

“目前行业基本都在观望,虽然条文所指是民间借贷,但未来是否会适用于消费金融公司,还要看具体的政策。”某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一旦适用到消费金融公司中,影响肯定是巨大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消费金融公司暂缓新产品开发。

但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非只此一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消费信贷市场坏账风险提升,加强风控和坏账处理是金融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管控不良将成为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能影响部分公司的业务规模和业绩增长。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影响,消费金融行业已跨过了快速增长阶段,整体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一些竞争力不强的消费金融公司面临业绩下降的压力。”于百程说,头部公司的发展仍会比较稳定。

从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看,业绩分化已比较明显,整体增速出现下滑。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行业出现的挑战及疫情的影响将是阶段性问题,行业发展前景仍十分可观。“消费金融公司普遍背靠银行、互联网公司、零售等多元化股东,技术和场景优势明显,未来随着传统信贷向线上转移,市场空间巨大。”

据《2019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预计,2019~2020年消费金融市场扩张将有所减缓,每年增速在8.7%左右。在此增速下,到2024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元,有巨大的市场缺口仍待弥补。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向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除银行之外,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受认可程度比较高的金融机构,若马上消费金融成功上市,开创这一行业的上市先例,将会吸引更多的机构追逐,不管是对银行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记者 裴熔熔)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