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百度-高端生活第一网

口罩需求日渐减少、全国范围产能过剩……

后疫情时代 长垣如何更长远

有企业在升级原料、包装后,口罩供不应求补齐“原材料”短板、完善产业链是长垣目前关注重点

河南商报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对于有着“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称号的长垣市来说,扩能扩产是其首要任务。当地医用防护用品企业生产线全开,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口罩,供省内外调拨。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国内市场对口罩的需求日渐减少,并趋于稳定。而在供给端,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产能过剩”问题。

鏖战过后,长垣市当地的企业将如何发展?对此,当地的政府又会如何做?

长垣医用口罩日产能超5000万只

长垣丁栾镇街头,散步的市民都已摘掉了口罩;街角的饭店里,人来人往、闲聊“喷空”……

就在5个多月前,这里还是国内最忙碌的地方——当时的马路上,来买口罩的车队排了几公里长;拿着红头文件的公务人员,只能坐在车里焦急地等待。

那时候,华西卫材公司总经理崔文波两个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一天要接几百个电话。

现在,一切都变了。

在华西卫材公司的生产车间,30条口罩生产线依旧忙碌,有条不紊地生产口罩,另外的30条生产线已经停工。厂房外堆放着一箱箱的口罩,等待装车。崔文波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目前公司仍有不小的库存压力。一方面,医用防护口罩制成后,需要14天解析;另一方面,现在国内需求减少,而生产口罩的企业很多。

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16万家企业经营范围包含口罩。而在2020年1至5月,我国口罩相关企业新增注册70802家,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55.84%。

在长垣当地,医用防护口罩日产能也从疫情前的不足百万只增加至5000万只以上。

据崔文波介绍,华西卫材公司口罩日产能为八九百万只,目前每天生产300多万只,且大多出口到英国等地。驼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口罩日产量可达500万只,目前也保持在300万只左右。该公司副总裁陈文喜介绍,4月份开始,公司生产的口罩主要销售至欧洲、非洲等地。

根据长垣市商务局提供的信息显示,今年3月1日至6月28日,长垣15家出口企业向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巴西、比利时、波兰、德国、法国等37个国家或地区出口N95口罩3019.9万只、其他口罩15588.31万只、防护服61.496万件。

“占领市场的为啥不能是长垣?”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扩能扩产,长垣当地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把精力都放在了口罩、防护衣等医用防护产品上来。

疫情前,长垣当地口罩工人每天的工资为80~100元。而在疫情严重时期,算上奖励,口罩工人每天最高可获得800元的酬劳。不过,疫情稳定后,随着奖励的取消,工人的酬劳也恢复到以往水平。

疫情期间,受市场需求影响和政策鼓励,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医用防护产品领域。“急剧扩张的产能如何消化?”长垣市副市长陈伟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当下长垣市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产能过剩是全国口罩行业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长垣,为什么我们不能占领市场呢?”陈伟说,要引导企业对相关产品进行转型升级,巩固新形成的医用防护产品市场。为优化产能,陈伟说,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转型,比如说之前生产防护服的企业,可以改生产手术衣;另一方面,通过与商务部门沟通,争取辖区更多的企业进入白名单,利用外贸的渠道去消化过剩的产能。

此外,陈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目前长垣市正在提出打造“国家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基地、储存基地、进出口基地和国家医用防护用品研发中心、调拨中心、检测中心”的目标。

陈伟说,“三基地、三中心”的建设与完善,也将有助于解决当地医用防护用品产能过剩的问题。

“口罩自由”实现后,迎来升级时代

在“一罩难求”时期,供小于求,扩大产能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如今产能过剩,口罩已过了“能用就行”的阶段。

今年6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曹学军带领国家联合调研指导组,对河南省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进展情况开展调研指导。曹学军说,随着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经营者经营动力由前期单纯追逐高额利润变为后期抢占市场。

之前,口罩有内挂、外挂型两种,内挂型相对美观一些,但是疫情暴发初期,市场需求旺盛,对口罩也没有过多的要求。

陈文喜认为,随着产能过剩,国内口罩市场回落,消费者将对口罩的品质、品牌产生更大的需求。

崔文波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下一步,使用者对口罩的需求会更讲究体验感,“除了保证过滤效果之外,还要讲究舒适性、透气性、美观性。”

长垣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逯彦胜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当地某医疗器械企业生产的口罩,对原材料进行了升级,再换上精美的新包装后,价格虽高于其他产品,但仍然供不应求。

逯彦胜说,目前,长垣的医疗器械企业的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如果当地企业凭借口罩升级,将产品打入民用市场,也将对去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重点补“原材料”短板,完善产业链

在这次采访中,河南商报记者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汇是:熔喷布、原材料。疫情暴发初期,长垣全市的熔喷布日产量仅有几百公斤。熔喷布扼住了长垣当地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咽喉。

这一点,崔文波感触颇深。

据他回忆,第一次公司花了1250万元购买熔喷布,不过由于对方迟迟不发货,公司只能再想办法,而这笔退款至今未到账;他们又决定购买熔喷布机,实现自主生产,这一次他们又花费了700多万元,不过由于对方发不出货,合同只能终止;最终他们花费1000多万元,购买到了熔喷布生产机器。

陈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经历此番疫情,暴露出了长垣医疗耗材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长垣医用防护用品的产能非常大,但是核心的原材料熔喷布产量少,因而经常被外地的原材料供应商掣肘,原材料短缺,就是产业链上最大的短板。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华西卫材公司购买的熔喷布机已经到货。崔文波说,目前仍在调试,很快便能投产,届时每天能生产一吨以上的熔喷布。

根据长垣市市场监管局提供的材料显示,截至6月6日,长垣当地已投产无纺布生产企业12家,日产能95吨;已投产熔喷布生产企业6家,日产能达到了13吨。就算一吨熔喷布生产100万只口罩,长垣当日生产的熔喷布能满足1300万只医用口罩的生产。

“到了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全力保障生产转移到产业链上了。”陈伟介绍,在“三基地、三中心”中,生产基地是核心,按照整体规划,长垣市将完善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零配件供应乃至生产设备的研发与销售等环节,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长垣,努力实现医疗卫材行业全产业链发展。

在创新方面,陈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长垣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拿出近亿元鼓励创新,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此外,当地也想打造创新公共平台,助力创新和发展。(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吴智星  记者  宋红胜)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
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微博
空间

推荐

点击右上角按钮
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