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全面揭晓,白酒企业间,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图景与发展韧性。为深入解读周期之下的行业真相,大河财立方特别推出《解码A股白酒上半年》策划,从多个维度,揭秘酒企抗周期能力的核心密码。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夏晨翔】 8月15日,五粮液旗下子公司仙林生态酒业推出名为“风火轮”的精酿啤酒,390毫升建议零售价19.5元/瓶,成为近期热议焦点。
近年来,跨界试水多元化产品成为白酒企业的布局方向之一。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酒粕美妆……在白酒行业面临增长瓶颈与消费群体迭代的双重挑战下,头部企业纷纷开启跨界探索,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从“白酒+”产品的创新突围,到消费场景的重构升级,白酒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折射出行业深刻的变革图景。如何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脉搏,更高效地整合跨界资源,将成为在存量竞争中突围而出的关键。
试水“白酒+”,跨界融合拥抱年轻消费者
伴随着酒类消费市场的快速升级、迭代、演变,白酒消费的边界正在不断被打破,品牌的发展与横跨的领域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
8月15日,五粮液旗下子公司仙林生态酒业推出名为“风火轮”的精酿啤酒,产品定位为“中式五粮精酿啤酒”,规格为390毫升,建议零售价19.5元/瓶。产品还借“秋天里的第一杯精酿啤酒”的“奶茶梗”营销,快速吸引关注。
与此同时,珍酒李渡推出的88元"牛市News" 精酿啤酒,将白酒的高端定价策略直接移植到啤酒品类,创始人吴向东的直播首秀吸引 190万观看人次,展现了资本对新赛道的强势赋能。
更早之前,贵州茅台曾推出茅台冰淇淋产品,这是茅台官方首次推出的“白酒+”产品,也是首个被冠以“茅台”的非酒类食品产品。
随后,在年轻化战略的驱动下,贵州茅台的跨界步伐持续加快:与瑞幸咖啡联手打造的“酱香拿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销售额超1亿元,成为现象级饮品;与德芙合作的“茅小凌酒心巧克力”,进一步拓展了“茅台 +”的产品矩阵。
2023年11月,贵州茅台还与MOJT莫其托联合发布辛辣贝瑞、蓝莓酸、蓝莓丝令等系列鸡尾酒产品,邀请周杰伦担任代言人及首席品鉴官,酒精度达30% vol,市场建议零售价 539元/瓶(500ml规格),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泸州老窖则以系统性创新构建“白酒 +”生态。其培育孵化的百调精酿啤酒、国潮轻酒饮、国仙中式果酿酒等品牌,从品类拓展到场景渗透多维度发力。
百调精酿啤酒定位“中国高端精酿啤酒引领者”,国仙中式果酿酒以“中式果酿酒标准制定者”为目标,首创“三大酿艺”推出“风花雪月”系列,切入细分市场。
在低度化、健康化趋势下,泸州老窖推出的 “李梅梅青梅果酒”“晓醉” 白酒风味饮料等“国潮轻酒饮”,以“轻度数、轻口感、轻负担”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12月,其推出的“百调”酒粕美妆系列,跨界布局面膜、沐浴露、洗发水三大热门品类,立足中式护肤领域,开辟了一条酒粕养肤的新赛道。
其他酒企也纷纷加入跨界阵营:舍得酒业与圣悠活联名推出冰淇淋,依托盒马渠道销售;古井贡酒与八喜合作推出联名冰淇淋,同时旗下古井健康推出中式本草发酵营养产品;洋河股份推出文创盲盒雪糕……
冷暖自知,跨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白酒企业之所以热衷推出跨界产品,是在行业深度调整期通过多维度创新打破增长瓶颈,拥抱年轻消费群体为传统品牌注入新活力。
中国酒业协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酒类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客户数、客单价、营业额和营业利润的减少比例均高于增加比例,其中营业利润负面情况最为显著,利润率有所减少的企业占比高达59.7%,政策调整、消费谨慎情绪和成本上升的影响明显,凸显行业整体承压。
需求侧来看,今年仅有 21.1%的调研企业表示其客户数量有所提升,白酒消费群体萎缩已成为共识。
在刚刚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中,20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总额均呈现下滑态势。其中,仅14家酒企营收同比下滑,7家酒企存货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已超过40%。
然而,白酒跨界探索也并非一帆风顺。2025年初,茅台冰淇淋事业部解散,线下门店陆续关停,产品仅保留于酒店、度假村等文旅场景。
对此,贵州茅台曾回应称,“已实现培育年轻消费群体的目标,现阶段战略性地选择收缩”。这一调整也折射出“白酒 +”跨界的复杂性——短期流量爆发与长期市场培育需找到平衡。
这一调整折射出“白酒+”跨界的复杂性——短期流量爆发与长期市场培育需要找到平衡点。
茅台冰淇淋的案例并非孤例。泸州老窖官方商城中,已无法查询到“美妆”“果酒”相关商品,百调精酿啤酒商品显示为已售6件、仅剩4件。

可以看出,白酒跨界产品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有年轻消费者认为,白酒跨界产品"创意很好,但不会经常购买"。价格偏高、口感不适应、消费场景模糊等因素都影响了产品的复购率。
这种态度,也反映出年轻群体对跨界产品的期待:既希望保留传统白酒的品质背书,又要求符合现代消费的性价比逻辑。
如何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忠诚度,是酒企跨界面临的核心难题。
“多元化尝试既是酒企应对消费群体迭代的主动出击,也是行业突破增长瓶颈的积极探索。这些尝试在短期内为品牌带来了流量与关注度,但长期来看,需解决产品复购率、品牌调性一致性等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持续渗透。”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重塑品牌认知,如何在跨界中守住本源?
面对跨界过程中的种种挑战,白酒企业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多元化战略的定位与实施方式。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所有跨界酒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酒业协会研究报告显示,面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变化,白酒市场的经营思路更加务实,酒企正回归理性竞争、高质量发展的正轨。
在产品层面,大多数企业的策略是核心产品和产品创新两手抓:64.9%的企业选择集中资源投入核心产品,巩固市场根基;33.3%的企业注重开发新品,探索市场机会;21.1%的企业加码年轻化酒类产品,布局未来市场。
成功跨界的关键是要找到与主业的协同点,而非盲目扩张。而年轻化战略需要从流量获取转向价值认同。
五粮液的调研显示,白酒在年轻人喜爱的酒饮品类中仅占19%,低于啤酒(52%)及洋酒、果酒类(29%)。这意味着单纯依靠跨界产品的猎奇性难以赢得年轻消费者,必须在口感、场景、文化等维度进行系统性革新。
酒业分析师蔡学飞表示,白酒企业跨界精酿啤酒虽具备原料把控、渠道复用等优势,但核心挑战在于品牌认知割裂。
他以珍酒李渡88元“牛市” 啤酒为例分析称,此类超高端定价产品本质是“圈层试探”,依赖企业内部配货和人脉资源,难以进入大众市场。精酿啤酒的“悦己消费”属性与白酒的社交属性存在本质差异,若无法解决复购率和品质认同问题,跨界产品可能沦为短期营销工具。
此外,白酒渠道的季节互补性(白酒夏季淡季与啤酒旺季叠加)为跨界提供了可行性,但需警惕“有品类无品牌”的行业现状对长期发展的制约。
中国独立酒评人肖竹青则用“跨界易,养界难”来概括白酒跨界的挑战。
他认为,白酒巨头凭借品牌光环和资本实力,切入任何一个品类都能瞬间获得巨大关注,所以“跨界易”。但能否在新的领域精耕细作,解决供应链、渠道、复购率和持续盈利等问题,才是真正的考验,所以“养界难”。
为此,他强调,跨界项目必须与白酒主业形成战略协同,共享资源,反之则是危险的多元化。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