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 程帅星】连日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郑州、洛阳、信阳等地通过专场发布,细数新时代、新变化、新成就。
其中,洛阳市提出,“向着建设中心城区人口超500万特大城市迈进”,关于城市发展规模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判定依据是什么?它们对于省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从中部地区看,河南城市梯队建设处于怎样的位置?在推动城市集约发展、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南如何更好发力?
从城市的发展与壮大这一视角,可以窥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壮阔与蓬勃。
洛阳提出向特大城市迈进 意味着啥?
9月20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洛阳专场新闻发布会获悉,近年来,洛阳抢抓入围国家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政策试点重大机遇,加快实施“三大工程”,纵深推进城市提质,向着建设中心城区人口超500万特大城市迈进。
“我们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在发布会上表示。
同一天,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其中提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5年间,我省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并正式印发,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郑开同城化全面推进;郑州迈入特大城市行列,洛阳、开封、新乡被确定为大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
一时间,河南城市发展规模再次引发热议。
记者注意到,洛阳建设特大城市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2024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省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2035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将超过500万,这将极大提升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配置能力。”
“中心城区人口超过500万”,这一数据频频与特大城市目标同时出现。
备受关注的城市规模
大城市、特大城市等城市等级体系是如何划分的?
大河财立方记者获悉,目前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划分,依据的是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其中明确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通知》指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
2022年,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下简称《分县资料》),被称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度表”。《分县资料》显示,全国有105个城市城区人口超百万,也就是说,全国有105个大城市。
其中,河南有四个城市进入这一行列。包括:郑州约534万;洛阳约199万;开封约110万;新乡约109万。安阳市和平顶山市都达到或超过99万,距离100万只有一步之遥。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东部地区大城市最多,共54个;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有21个,东北地区有10个。各省份中,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均有大城市分布;江苏省最多,有11个大城市,广东省和山东省各有10个。
那么,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线、新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城市概念,又是如何评定?
公开报道显示,“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最早是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概念。2017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郑州成为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此外,公众熟知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提法,并未出现在正式的政府文件里,多由媒体或研究机构根据特定指标而评选。比如,第一财经旗下城市数据研究智库发布《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提出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苏州、武汉、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无锡、宁波、青岛和合肥。
城市中“龙头”带动能力有多强?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为何会出现特大城市、大城市?城市规模大,意味着什么?
“核心城市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介绍,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其基本的空间演化特征是聚集。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和效率,引领非农产业向特定空间聚集,人口及生活、服务等各类项目围绕产业聚集地布局,如商业、教育、医疗、娱乐等,从而形成城市。小城市演化成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形成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以及围绕特大和超大城市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区。“这是现代化过程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
那么,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对于省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成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聚集会带来规模效应,公共服务配置起来更有效率,居民生活更舒适、环境更宜居、生活更安心。此外,城市可以聚合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发新一轮创新,并形成螺旋效应,推动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不断升级。
耿明斋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大城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能级高,市场大,容量大,创造力强,不仅自身吸纳就业和人居能力强,能量输出和服务辐射半径也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领头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大城市、超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拉动的时代。
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比较,河南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以人口规模衡量,与湖北同处于第一梯队,但稍逊于湖北。2023年末,郑州全市常住人口1300.8万人,武汉全市常住人口1377.40万人,两者相差并不多。城区常住人口(2022年)武汉1080万,郑州766万,绝对量相差虽然不足250万,但却差了一个数量级,武汉已进入超大城市行列,郑州晋级尚需时日。
湖北以外,中部其他省份最大城市人口总量与郑州比还略逊一筹,但湖南、安徽发展潜力也不容小觑。比如,2023年长沙GDP排在郑州前面,合肥近年则因创新能力强、活力强而频频“出圈”。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做强、做优、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是“王道”。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河南城市,如何更好“进阶”?
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洛阳有基础——
根据《分县资料》,2020年,洛阳城区人口达199万,已领先于省会之外的其他省辖市。2021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这意味着洛阳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区人口也进一步增加。
据洛阳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洛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481.6亿元,位居全省第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洛阳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洛阳在科技创新、城市建设、营商环境、文旅产业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其中研发投入强度连续5年领跑河南省,锚定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了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条百亿级重点产业链,跻身为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河南另一个人口大市——南阳,在《分县资料》的统计中,2020年城区人口约为85万,省内排名第八。不过,2023年,南阳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南阳潜力也很大。
此外,开封、新乡已进入大城市行列;安阳、平顶山在2020中国人口普查时,距离大城市门槛已只有一步之遥。
下一步,在推动城市集约发展、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南如何更好发力?
耿明斋建议,首先,进一步做大做强省会郑州城市规模,在提升创新能力,做大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提升城市能级的基础上,吸纳更多人口流入,加快晋级超大城市行列;其次,依托郑州做大做强都市圈,尤其是加快副中心城市洛阳发展步伐;再次,提升南阳副中心城市能级,膨胀城市规模,辐射带动豫南地区。同时完善提升其他省辖中心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