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机器人让大家久久难忘,2025年新春伊始,人形机器人的“智能”被给予了更高的期待,整个行业也有望迎来量产元年。
大提速!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国。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27.6亿元,并有望在2030年成长为千亿元市场。全球市场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总台央视记者 黄雅洁:在全球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场,有超过百台的人形机器人在这里做着各式各样的训练,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形)机器人正式“打工”前的培训“技校”。春节过后,这里也在加速度开工、复工。
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个国家级训练平台,训练场集结了百余台、来自11家不同品牌、不同结构的人形机器人,这将有效降低技术发展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 许彬:做具身智能训练场,实际上做一个具身智能的“大脑”或者“小脑”的基础模型,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就在这个基础模型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开发,我们需要在4月份、5月份之前,具备约300万条可实操的高质量数据,所以2月5日一上班就开始动工,时不我待。
在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装配人员正忙于机器人的组装,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一台人形机器人的组装调试仅需一周时间。
从不到一米的玩具机器人,到身高两米三的工业机器人,公司目前已自主研发了数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2025年量产规模最大的是一款一米七的机器人。
行业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产业正以超线性的速度突破临界点,完成从0到1,量产道路上的加速奔跑。
浙江杭州某研究院机器人团队首席专家 程宝平: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其实也加快了整个的路径和进度,可能未来5年的发展,会超过过去50年的发展速度。
具身智能“加速跑” 机器人产业链“多点开花”
人形机器人所属的具身智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基础硬件、中游系统集成、整机开发,以及下游应用场景。
关节,不仅是机器人的物理运动支点,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极致体现。在一个机器人关节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一个人形机器人通常需要用到约40个关节,轻量化、精细度是关节产品的重要指标。
上海某机器人企业车间组长 成东:我们已经100%复工。积压的订单,已经在5000(个)到10000(个)之间,全年预计订单量在50000(个)到60000(个)之间。
在杭州一家工业机器人研发企业,几台大小不一的机器人正“趴”在电缆上进行调试,它们能够在高空高压环境下代替人类作业。
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小型初创企业,2025年伴随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也取得了不错的订单预期。
浙江杭州某机器人研发企业负责人 林桂明:2025年是我们的(量产)元年,(同时)我们开始推广,我们的策略是“遍地开花”,(下游客户)会对各个省的,各个班组点先去试点,大概能做到1000套左右。
不仅是上游的关节制造、中游的电网机器人整机开发,产业链下游的商业应用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布局。
杭州一家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表示,造出身体只是第一步,距离一个拥有聪明“大脑”的机器人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倒牛奶”动作,就需要采集近100条高质量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而现实中千差万别的杯子以及不同的摆放位置,则意味着学习量将成倍增加。
上海某机器人企业创始人 易港:我觉得2025年,在人形机器人的算法、硬件和场景方面,应该会大幅地超过大多数人对机器人市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