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进展。

全国设立7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介绍,今年是专利法实施40周年,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发明创造快速增长。截至今年5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7万件,是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

今年1—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开展三种专利优先审查8.4万件、快速审查11.6万件、延迟审查9300余件、集中审查13批次。郭雯称,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了一批能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价值专利。

郭雯介绍,目前,在全国29个省区市设立了7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覆盖全国80%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8个万亿级产业集聚区和173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为17.2万家备案主体提供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一站式”保护,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保护中心坚持高价值、高质量导向,不断加强预审流程和质量规范化管理,通过专业高效的预审服务有力支持创新成果专利布局。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1—5月,各保护中心预审后的发明专利,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共授权7.5万件。

保护中心积极搭建行政、司法、调解、仲裁等多元解纷渠道,成为高效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便利窗口。此外,保护中心加强涉外保护服务,护航企业“走出去”。郭雯称,在保护中心备案的外资合资企业也已超8000家。

人工智能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欧美日韩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机构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纷纷将其纳入战略规划,积极探索其在审查工作中的应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一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海量的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非常适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系统开发、技术训练和迭代升级。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为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了专利智能审查和检索系统,并在基于发明构思的智能语义检索、局部外观设计的图像检索、案卷自动聚类分配等多个业务场景开展试验,都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蒋彤介绍,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在专利审查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提高检索专利对比文件准确度等方式,助力审查员更好理解发明构思、更快进行技术分析,为审查提质增效提供更有力支持。

在发布会上,蒋彤特别说明,人工智能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是辅助审查的作用,其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审查实践中,审查员必须按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依法客观作出审查结论。(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聂辉)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靳静波 】 【总编辑:黄念念 】

联系方式

中国·河南·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

电话:0371-86088516 (广告)

联系信箱:news100@henan100.com

邮编:450016

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0-2022河南沸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广告服务|服务条款|免责声明|网站地图|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