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吴海舒 实习生 苏慧珍 文图】 “这次行业周期比预期长,更具挑战性。”8月28日上午,在蒙牛乳业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蒙牛总裁高飞说道。这番话道出了当前乳制品行业的困局。
截至目前,伊利、蒙牛、三元股份、新乳业、天润乳业、熊猫乳品、骑士乳业等多家乳企公布半年报,整体来看,行业压力仍在。专家表示,此轮奶业调整期仍在继续,企业要做好长期准备,尤其是常温奶,消费全面复苏还需要时间。
需求收缩,乳企业绩承压于消费寒潮
当前,乳企面临的挑战持续,业绩呈现分化态势。
首先看行业龙头,伊利营收微增但利润下滑,蒙牛营收下降但经营利润提升——伊利营收617.77亿元,同比增长3.49%,归母净利润72亿元,同比减少4.39%;蒙牛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降6.9%,经营利润35.4亿元,同比增长13.4%。
此外,多家乳企上半年表现不一。
新乳业和澳优乳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双增长。新乳业营业收入55.26亿元,同比增长3.01%,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长33.76%。澳优乳业营收38.87亿元,同比增长5.6%,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24.1%。
天润乳业上半年业绩继续承压,其营收为13.95亿元,同比减少3.3%,净亏损为2185.64万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2790.78万元有所收窄;三元股份增利不增收,营业总收入33.31亿元,同比下降13.77%,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43.33%;乳制品上游企业熊猫乳品营收利润双降。
“当下,中国乳业遭遇了严峻挑战,这跟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国内消费意愿持续下探有一定关系。”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5)》显示,过去一年,奶及奶制品产量收缩,全国牛奶产量4079.4万吨,同比下降2.8%;乳制品产量2962万吨,同比下降1.9%;人均乳制品消费量40.5千克,同比下降1.9千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申晓琳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增速放缓是当下中国奶业最突出的特点,人均饮奶量已达到阶段性天花板,需求不振。
“在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乳企两极分化加剧,强者更强,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渠道和资金优势,依然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强,而区域性乳企和中小型牧场则面临更大的营收和利润压力。”申晓琳说。
乳企求变:丰富低温产品,开拓B端市场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奶业面临的压力来自两大方面,一是奶源端,受供求关系影响,奶价调整比较慢,虽说对于有些企业来说用奶成本降低,但对于自有奶源占比较大的龙头企业来说却是负担。申晓琳也认为,此前,行业倡导“得奶源者得天下”,各大企业投入巨资自建牧场,但在当前国际奶价低迷的背景下,企业的自有奶源成本反而会拖累业绩。二是消费端,当下消费增长乏力,且渠道碎片化趋势明显,现制类和零售自有品牌也在侵占头部企业的份额。
面对乳制品同质化竞争,蒙牛选择以产品创新破局。2025年上半年,蒙牛响应不同年龄人群的多元化需求,推出超百款新品,覆盖常温奶、低温酸奶、鲜奶、冰淇淋、功能牛奶、婴儿配方奶粉全品类,低温酸奶、鲜奶、奶粉、奶酪等细分赛道均呈增长趋势。
伊利同样持续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布局液态奶、乳饮料、奶粉、酸奶、冷冻饮品、奶酪、黄油等多个品类,以婴幼儿营养品、成人营养品和专业餐饮业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品类增长良好,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显示出良好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低温乳制品正向“核心增长引擎”转变。这一趋势在企业的最新数据中得到印证:上半年,新乳业低温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明星产品“24小时”鲜奶持续升级,高端鲜奶、“今日鲜奶铺”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渠道方面,以烘焙、茶饮、咖啡为代表的B端市场正成为乳企寻找增量的重要板块。
上半年,伊利推出了针对烘焙、茶饮、咖啡等行业的专业乳品解决方案,包括盒中袋纯牛奶等创新产品,液体乳B端业务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蒙牛深化与会员店、零食量贩、即时零售的合作,同时与咖啡、茶饮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主攻水牛奶赛道的皇氏集团打造的功能乳品系列专供高端会员店及母婴渠道,积极开拓B端市场。
申晓琳认为,虽然企业持续推出新品,但很多创新停留在口味、包装层面,易被快速模仿,陷入“内卷”,通过基础研发,推出具有真正技术壁垒和健康功能差异化的产品,是摆脱同质化竞争、提升溢价能力的核心。
“如果创新的产品不能实现规模化和持续复购,那么对业绩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宋亮说,企业要在提高产品品质的条件下,坚持大单品战略,扎实做好渠道动销。
需求升级、赛道细分,未来乳业向何方
当前,行业供需矛盾突出,消费者需求在变,零售渠道也在变。高飞坦言,目前中国乳业长期存在三个痛点:一是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品类多元化不足,三是产业链韧性不足,在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挑战更加严峻,同时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申晓琳认为,中国乳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消费者需求已经从“基础营养”向“健康、功能、情感、便利”方向全面升级。具体来看,一是健康需求升级,消费者开始关注配料表的简洁性,排斥不必要的添加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成分简单、天然成为重要的购买决策因素。二是消费人群细化,儿童、女性、中老年人、健身人群、乳糖不耐受人群等的需求进一步分化。三是消费模式改变,随着家庭烘焙的普及,奶油、黄油、奶酪片、马苏里拉奶酪等烘焙原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从喝奶到吃奶,再到吃酪的消费趋势明显。
中国奶业“强者恒强”的格局持续,除了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外,腰部企业从哪里攫取生存空间?
申晓琳建议,首先要死守“鲜”字,打造区域王者。“这是腰部企业最核心、最天然的护城河——聚焦低温短保质期产品,全力发展低温巴氏奶、低温酸奶等产品。”申晓琳举例,新乳业通过“鲜战略”深入人心,其“24小时鲜牛乳”等产品在区域市场建立了品类认知;光明乳业在华东市场凭借强大的冷链和送奶上门网络,牢牢占据鲜奶市场。其次,做特色产品,除了奶酪,芝士片、马苏里拉、奶皮子酸奶、水牛奶、牦牛奶、羊奶等细分赛道仍有很大创新空间。
朱丹蓬认为,从产业端、渠道端、消费端综合来看,提升产业链完整度,提升与消费者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做到性价比与质价比两者兼而有之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