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又一家老牌药企拟变更控制权。
10月13日晚间,亚太药业披露多则公告,主要涉及控制权变更以及定增方案。14日,资本市场给予了积极回应。亚太药业股价复牌后一字涨停,报收6.24元/股,上涨10.05%。
对于连续6年扣非净利润亏损的亚太药业而言,新控股股东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是业务转型的希望。然而,亚太药业能否摆脱亏损泥潭,向创新药顺利转型,仍有待时间检验。
溢价45%,星浩控股拟9亿元接盘亚太药业
10月13日,亚太药业公告,控股股东富邦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汉贵投资与浙江星浩控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星浩控股)及一致行动人浙江星宸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星宸投资)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富邦集团和汉贵投资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公司14.62%股份,共计1.09亿股。转让价格为8.26元/股,合计总金额约为9亿元。
据估算,亚太药业本次每股8.26元的转让价格,较9月26日停牌前5.67元的每股价格,溢价率达到45.68%。
本次协议转让完成后,亚太药业的控股股东将由富邦集团变更为星浩控股,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由宋汉平、傅才、胡铮辉组成的管理团队,变更为星浩控股的最终受益人邱中勋。
天眼查显示,亚太药业新控股股东星浩控股成立于2025年7月3日,主营业务为以自有资金从事对外投资活动,星宸投资成立于今年9月28日。股权穿透后,邱中勋为星浩控股的实际控制人。据悉,邱中勋为医药行业的资深人士,是垂直数字化医药产业平台“药兜科技”实际控制人。
转让方富邦集团及汉贵投资承诺,亚太药业2025年度经审计的主营业务收入(扣除无关收入及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将不低于3.6亿元。同时,公司2025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其亏损下限被设定为7000万元。此外,转让方还承诺截至2025年12月31日,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不高于1.4亿元,并确保在2026年4月25日前,该部分应收账款的回收率超过70%,且坏账率不超过3%。
针对本次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大河财立方记者电话联系亚太药业证券部并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6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亏损超26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亚太药业成立于1989年,前身为浙江亚太制药厂,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该公司主要产品为抗生素、消化系统药物,辅以抗病毒等药物,如大众熟知的阿莫西林、头孢、罗红霉素等药品。
亚太药业的控制权变动并非首次。2020年前后,因原实控人陈尧根夫妇所持股份被司法拍卖,公司控制权生变。2021年至2022年间,宁波富邦集团通过司法竞拍及协议受让方式合计取得亚太药业18.02%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然而,近年来亚太药业却深陷经营泥潭。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4年,亚太药业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88亿元、-1.43亿元、-2.39亿元、-1.17亿元、-0.69亿元、-0.28亿元,累计亏损超26亿元。
2025年半年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亚太药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52亿元,同比下降31.48%;归母净利润约1.05亿元,同比增加1820.97%;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4886.22万元。
亚太药业在半年报中解释称,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本期出售全资子公司绍兴兴亚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相应增加公司2025年半年度利润总额约1.49亿元所致,剔除上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的影响,公司扣非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524.31%,主要系报告期内,受集采、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公司销售收入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定增7亿用于新药研发,加速布局创新药
在披露控制权转让事项的同时,亚太药业还披露了一则定增事项,拟发行数量不超过1.37亿股(含本数),占发行前总股本的18.37%,发行价格为5.1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亿元,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发行对象为浙江星浩控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将以现金方式认购。发行完成后,星浩控股持有亚太药业股票比例将增至22.38%。
针对本次定增目的,亚太药业提到,公司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启动较晚,且主要产品多存在于竞争激烈的领域,近年来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一致性评价和集采政策冲击公司业绩,公司业务亟待由传统仿制药向高端仿制药、创新药方向转型,以提高盈利能力。
根据定增预案,亚太药业此次募集资金总额将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包括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长效和复杂制剂研发平台,具体产品管线包括但不限于双矛I型、Ⅲ型FIC抗肿瘤生物药、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利培酮微球、LRHR长效制剂、帕金森长效制剂、双重机制神经疼痛药等。具体投资计划为,拟使用募集资金1.5亿元用于溶瘤病毒药物研发平台,拟使用5.5亿元用于长效和复杂制剂研发平台。
亚太药业称:“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从传统化学仿制药为主,逐步向改良型新药、1类创新药研发方向布局和转型,在中国医药政策大背景下,增强公司经营抗风险能力,推进潜力新药项目进入临床关键阶段,拓展自身产品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公司业务战略转型奠定坚实基础。”